通勤距离是指家到就业地的距离,是买房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要素。平均通勤距离越大,意味着通勤成本越高。40公里是目前大部分人可接受通勤极限值,你买的房子超出这个“一小时通勤圈”了吗?
有人“凌晨三点不回家”,有人“清晨五点已上路”。这是中国许多年轻人的生活现状。
生活不易,漂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每天依旧早早起床穿越大半个城市,为了安家置业的梦想努力。
那么问题来了,你每天通勤花多长时间?通勤距离是多少?
通勤距离是指家到就业地的距离,是买房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要素。平均通勤距离越大,意味着通勤成本越高。
买房之前,大家首要考虑的都是地段,判断你选的那个地段是否在“可接受的极限通勤距离”之内,如果超出这个极限距离,再漂亮、再便宜的房子,也应该劝退你,因为它可能既不方便你上下班通勤、又不方便日后的转手。
那么,如何测算这个“极限距离”?
这是个弹性很大的数字,有的人可以接受50到80公里的通勤半径,有的只能接受5公里,众口难调......
但对买房者来说,我们只需要知道大多数人的均值就可以了。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百度地图慧眼发布了《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报告共选取了36个中国主要城市,以居住地或就业地至少一端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通勤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包含城区内部通勤、城区居住郊区就业、郊区居住城区就业、城区居住市外就业、市外居住城区就业。
《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截图
根据报告,在36个城市中,北京的平均通勤距离是最远的,为11.1公里,其次是上海、成都、重庆。
全国主要城市平均通勤距离
平均通勤距离越大,意味着居民通勤成本越高,城市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系统支撑。
而在轨道交通覆盖通勤方面,广州表现最佳。报告采用轨道站点1公里半径覆盖通勤比重,比重越高,说明轨道对职住空间支撑作用越好。36个城市中,1公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最高的城市是广州,达到了37%,其次是武汉为35%,上海为33%,成都为32%,比例最低的济南仅有1%。
全国主要城市1公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上班族选择工作在大都市,住在“卫星城”,或者反之,住在大都市,工作在“郊区”,这带来“远距离通勤”的情况。
在通勤空间半径方面,36个主要城市的城市通勤空间半径如下图:通勤空间半径越大,说明城市通勤紧密联系的空间范围越大。远距离通勤往往对轨道交通的依赖度较高,通勤空间半径大,也对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以及跨城的轨道交通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有区域经济专家认为,在都市圈时代,随着交通配套的逐渐完善,职住人口分离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未来,核心城市容纳的将更多是通勤人口。
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空间半径
通勤半径和房价高低基本成正比,房价越高的城市,通勤半径就越高。总体来说,不管是北上广深这类的超大城市,还是宁杭汉蓉等大城市,40公里就是目前大部分人可接受的通勤极限值了。
这也给大家买房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数值。
在售楼处看房的时候记得打开地图,查一查楼盘所在位置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如果超过了40公里,那你就要认真考虑一下是否入手了。
图源:海南日报
当然,随着交通技术的升级,旧的极限值也会不断突破。当一个城市的基础交通高速发展时,也会辐射到周围区域,把这些区域拉入到城市核心的半小时生活圈内。
但,每个城市的交通技术的升级发展周期不一样,这就需要时间来等待了。
通勤时间应该控制在1小时以内,1个小时就是都市圈的极限半径了,这也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去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对都市圈的定义得出的结论。
《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截图
随着交通技术的不断升级,空间距离不是问题,时间距离才是问题。
汽车时代,这个“圈”的半径是30公里。当下,这个圈的半径是40公里。在东京、纽约,这个半径是50公里。未来,这个圈的半径有望扩张到80公里。但无论怎么扩张,都不能超出“一小时通勤圈”。
所以,无论是汽车时代、地铁时代还是高铁时代,关键的是,你的房子不能超过“一小时通勤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资产安全圈”的概念。
图源:海南日报
这就印证了那句老话,买房不出圈。
那么,你买的房子超出“一小时通勤圈”了么?